第三节 认识过程


感觉及其种类

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

第三节 认识过程

第一单元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一个物体有它的光线、声音、温度、气味等属性,我们的每个感觉器官只能反映物体

的一个属性,眼睛看到光线,耳朵听到声音,鼻子闻到气味,舌头尝到滋味,皮肤摸到温

度和光滑的程度,等等。每个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它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就是一种

感觉。

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

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

性低。

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叫刺激,发生作用的事物叫刺激物。我们经常只用

刺激这个概念,某种场合下它指的是对感觉器官发生的作用,另一种场合下它又指的是发

生作用的物体,大家很容易分辨得出来。

有的感觉器官可以反映几种刺激,例如眼睛可以看到光线,用手按压眼球也可以引起

光感。但是,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刺激最敏感,例如眼睛对光最敏感,按压只能引起模

糊的光感而不能清楚地看见物体。某种感觉器官感觉最敏锐的那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

官的适宜刺激,其他的刺激对这种感觉器官来说是非适宜刺激。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感觉阈限,又称绝对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

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

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用

公式表示就是AVl二K。厶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

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研究刺激的物理量和它所引起的心

理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

·16·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

达即S:Klo少。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三、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例如,从亮的环境到暗的

环境,开始看不到东西,后来逐渐看到了东西,这叫对暗适应;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

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对光适应;“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人暴肆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

热了,这是温度觉的适应。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的现象,痛觉则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

有保护性的作用。在各种感觉适应的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过程

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降低。

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不过,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以,对光适应快,一两分钟即能完成;对暗适应慢,一

般要30---40分钟才能完成。很多工作是在暗环境中进行的,如在X光室内的工作,冲洗胶

卷和相片的工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暗适应。在对暗适应后,只要见到光线暗适应很快就

遭到了破坏,再对暗适应又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保护对暗适应是很重要的。现在发现,

在波长620纳米以上的红光作用下视紫红质不会分解,所以,戴上620纳米以上的红色眼

镜,就能保护对暗适应。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

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

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如看到白光以后眼睛里仍保留着白光的感觉;与

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如看到灯灭了,眼睛里却留下了一个黑色灯泡的形象。

彩色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如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正负后

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

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

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四)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

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

动,这些现象都叫做联觉。

四、视觉,

普通心理学

(一)视觉的适宜刺激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纳米一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我们把这一段的电磁波叫

光波。比380纳米短的电磁波,如紫外线我们是看不到的;比780纳米长的电磁波,如红

外线,我们也是看不到的。光波在整个电磁波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图1—5)。

┌───────┬──┬─┬───┬──────────┬───┐

│嘉裹广 x射线 │ 紫│ │ │雷s广电视‘笔昙\播 │交流 │

│ │外线│ │红外线│ │ │

│ │ │ │ │ │ 电│

└───────┴──┴─┴───┴──────────┴───┘

图1—5 光波

(二)视觉器官(图1—6)

眼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外界光线从瞳孔通过前房,再通过玻璃体射到视网膜上。视

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是视细胞层。

工————氮19

图1—6 视觉器官剖面图

111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

及其附近,呈圆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

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

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轮廓。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三)颜色视觉

在较强的光线下,人眼靠锥体细胞的作用能分辨颜色。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它是一个由黑到白,其间

有各种不同明度的灰组成的系列)。但是,人们常常说的颜色只指彩色。

光波的波长决定颜色的色调,从长波的红到短波的蓝紫色,中间有橙、黄、绿、蓝等

色彩。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

饱和度越小,反之饱和度便越大。

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

度为百分之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颜色大多是通过颜色的混合得来的。颜色混合

有两种,即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它们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混合所得的结果是不同

的。色光的混合是相加的混合;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例如,

色光混合时,红光和蓝绿色光混合得到的是灰,红和蓝绿色光是互补的颜色。黄和蓝光混

合得到的也是灰,黄和蓝也是互补的颜色。红和黄光不是互补色,它们混合的结果得到的

是光谱上处在它们之间的颜色,即橙色。颜料的混合所得到的结果就不同了,例如,黄颜

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绿而不是灰;红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

有些人的色觉异常,他们分辨颜色有困难。按照色觉异常的程度可把色觉异常分为色

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其感受性差,当波长差别较大时他才能分

辨出是不同的颜色。部分色盲又分为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的人看不见红或绿,

但能看到黄和蓝;黄蓝色盲的人相反,能看到红和绿却看不到黄和蓝。全色盲的人什么颜

色都看不见,他们看世界只能看到明度不同的灰,就像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色觉异常的

人自己觉察不到自己色觉上有缺陷,别人也难以发现。因为有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非常敏

感,他们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别。虽然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

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物体的颜色。他向正常人学到了用某种颜色的名称,来称呼

他所看到的那种明度的物体的颜色。这个过程是在儿童成长时期完成的,非常自然,他不

知道,别人也不会发觉。只有用检查色盲的工具(如石原氏色盲检查图表)才可以检查出

色觉的缺陷及其种类。

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遗传的途径是,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

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她自己能分辨颜色,不是色盲。

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

五、听觉

)听觉的适宜刺激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19

20---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刺激,我们把这个范围的空气振动叫声波。比

20赫兹小的次声,以及比20000赫兹大的超声人们都听不到。

图1—7 听觉器官示意图

卵圆窗

(二)听觉器官(图1—7)

听觉器官由耳廓、外耳道和内耳组成。内耳中的科蒂氏器官是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

方。空气的振动传到科蒂氏器官,刺激了科蒂氏器官里的纤毛,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冲动

沿听神经传至大脑皮层颞叶的颞上回,引起听觉。

(三)听觉的特性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

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我们平常听到的

声音大多是多种声波混合出来的,参与混合的声波的性质决定了最终的波形。我们不用看

就能辨别这是大提琴的声音,那是二胡的声音,因为它们的音色是不同的。

六、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嗅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嗅觉器官是鼻腔上

膜的嗅细胞,嗅神经的终点在中央后回。

嗅觉是难于分类的一种感觉,至今仍用引起嗅觉的物质来标示各种嗅觉。例如果香味、

焦臭味等等。人的嗅觉不如有些动物,德国的一种狼狗的嗅觉灵敏度竟是人的嗅觉的20万

倍。动物的嗅觉之所以这样灵敏,是因为动物要靠嗅觉来寻找食物,分辨哪些东西能吃,

·2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且还要靠嗅觉来辨别是否有它的天敌在这里活动过。适应环境的需要

造就了动物敏锐的嗅觉。

(二)味觉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是接受味觉刺激的器官。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

有味道的物质。最基本的味觉有甜、酸、苦、咸四种,我们平常尝到的各种味道都是这四

种味觉混合的结果。

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关,饥饿时对甜和咸的感受性比较高,对酸和苦的

感受性比较低;吃饱后就相反了,对酸和苦的感受性高了,对甜和咸的感受性却变低了。

味觉的感受性和嗅觉又有密切的联系,在失去嗅觉的情况下,如感冒的时候,吃什么

东西都没有味道了,香和味是密不可分的。

(三)皮肤感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皮肤变形时产生的是触觉,引起皮肤变形时便产生压觉。触

觉、压觉都是被动的触觉;触觉和动觉结合产生触摸觉则是主动的触觉了。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生理零度,和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会引起热和冷的感觉。

身体各部分皮肤的生理零度是不同的,同一皮肤表面的生理零度也会发生变化。

(四)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其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包括耳石和三个半轨管,

反映头部的位置和身体的平衡状态。当人体位置与地心引力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三个半

轨管内的液体的流动以及耳石的运动,都会刺激前庭器官,引起平衡感觉。

平衡器官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

晕船就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造成的。

(五)运动觉

晕车、

运动觉又叫动觉,其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身体运动时动觉感受器受到

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沿感觉神经经过脊髓后索上行,再经丘脑最后到达中央后回产生运

动感觉。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的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视觉、触觉和言语

听觉与动觉的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所以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包括饥饿、饱胀和渴的感觉、窒息的感觉、疲劳的感觉、便意、性以及痛的

感觉等等。当各种内脏器官的工作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的感觉。而且内脏活动有

一定的节律,变化比较少,所以内脏器官向大脑输送的信息比较少,也比较弱。只有某个

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或病变的时候,才会引起明显的内脏感觉。

(七)痛觉

皮肤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

而且具有放射的作用。皮肤感觉中的痛是扎的痛还是拧的痛很清楚,定位也很准确;内脏

的痛经常难于说清楚是胀的痛还是拧的痛。阑尾的位置在腹部的右下方,阑尾发炎时开始

患者可能会觉得上腹部痛;心绞痛有时会放射到肩胛骨的位置。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1·

尽管外部和内部的痛有这些区别,但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却是共同的。痛觉的

产生告诉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受到了伤害,发生了病变,给我们一个信号,让我们加以保

护。所以,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有人没有痛觉,

这是很危险的。

痛觉的感受性人们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有的人怕疼,有的人不怕疼。这在很大程度

上和一个人对疼的认识、态度以及性格和意志有关系。一般来说,不怕疼反而会减少疼痛

带来的痛苦;越怕疼越会觉得疼。

解释痛觉有很多理论,在临床上也有针刺麻醉的实践,说明痛觉对人的重要,也说明

对痛觉研究的迫切。

知觉的定义

第二单元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各种感觉器官协

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

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知觉

成为一个整体的特性。

(二)选择性。人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

晰,而把其他对象当作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这种有选择地知觉外界事物的特性叫做知

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可以发生变化的,看两可图形就可得到证明(图1—8)。

图1—8两可图形

(三)恒常性。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

不变的知觉特性叫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例如,在不同距离看同一个人,尽管他在视

网膜上的映象的大小有了变化,但对他的高矮的知觉却可保持不变。除了大小具有恒常性

·22·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外,颜色、明度、形状也都具有恒常性。

(四)理解性。在知觉外界事物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

揭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三、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判断远近距离靠的是距离知觉,这种知觉又叫深度知觉。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对象

的重叠(被挡的物体离我们远),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近的物体大且清晰,远的物体小

且模糊),明暗、阴影(根据阳光的照射判断方向),以及运动时形成的视差(在做相对运

动的时候,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移动得快,远的物体则移动得慢)来进行。如果没有这

些条件供我们利用的话,我们是怎么判断远近的呢?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提出来,我们判断

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所谓双眼视差,是说我们的两只眼睛相距大约70毫米的距离,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同时

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个视网膜上的呈像是有差别的,即左眼看物体的左边多

一些;右眼看物体的右边多一些。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我们判断远近的主要依据。立体摄影、立体电影都是应用双眼视差的原理制作

出来的,它们都能让人获得鲜明的立体知觉感。

(二)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对时间的知觉可以以计时器提

供的信息为依据,也可以根据自然界昼夜、四季周期性的变化;还可以根据人体生理、心

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来估计时间。

生物钟是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机体外部行为节律性的变化。消化系统

的周期变化调节着人的进食行为;体力和精力的充沛与疲乏调节着人的起居。机体生理活

动节律性的变化像一个时钟,调节着人的活动,也给人们估计时间提供了依据。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物体位移的速度太快或太慢人们都不

能知觉到运动。但是,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

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中现象。电影就是依据似动现象的原理制作出来的,霓虹灯

给人造成的动感,路牌广告制作中画面的变化也都是应用的似动知觉的原理。

(四)错觉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错觉的种类很多,有线条长

短、线条方向的错觉,有面积大小的错觉,甚至不同感觉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

如形重错觉(大小不等、重量相等的木盒,掂起来觉得小的重,大的轻)、视听错觉(眼睛

看着台上做报告的人,觉得声音是从台上传过来的;低下头来不看报告人时,又觉得声音

是从旁边扩音器里传过来的)等。图1—9是一组线条长短、方向和面积大小的错觉图形。

漾==加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图1—9错觉图形

00留

记忆及记忆过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第三单元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

的情绪,操作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映象又

可以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可将人过去和现在的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人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通过分类比较等的思维活动,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也通过记忆积累

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所以,可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二)记忆的种类

记忆按其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

过的事件的记忆)、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语义记忆(又叫语词

—逻辑记忆,即对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

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

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

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

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

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而且有助于巩固所学的知识。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对学习记忆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以自己作主试和

被试,用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证明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后人用他的实验数据画

出的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图1—10)。

二、表象

(一)什么是表象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也可叫表象。

(二)表象的作用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表象既具有直观形象性,又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见多识广的人,他的表象的内容,也就是他的感性知识会非常丰富。表象又是从感知向思

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因为表象的直观形象性像知觉;表象的概括性又像思维。尽管表象的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5·

图1—10保持曲线

概括程度比思维要低,但它毕竟有了概括性。表象的这种特性使它发挥了从知觉到思维的

桥梁作用。表象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它给形象思维,也就是给想象提供了素材。

三、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做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

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图1—11)。

(二)瞬时记忆

I.什么是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

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一般又把视觉的瞬时记忆叫图像记忆,把听

觉的瞬时记忆叫声象记忆。

2.瞬时记忆的特点

(1)瞬时记忆是外界刺激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的登记,因此具有鲜明的形

象性。

(2)斯波林用部分报告法的实验证明,瞬时记忆的容量很大,但保留的时间很短。一

般认为,瞬时记忆的容量为9---20比特;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为0.25—1秒,声象记忆保

持的时间可以超过1秒,但不会长于4秒。

(3)如果对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加以注意,可将信息转入短时记忆,否则信息便会消失。

(三)短时记忆

1.什么是短时记忆

80 10肋 50 40 30

咖性掌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

│ │厂 千 │ │

│ │ 模式识别和注意│ │

│ ├────────┤ │

│;声爿臼,│妒誓合蔷, │\ │

├─────┤ ├────────┤

│/>‘·id │ 妒 │L 、 │

├─────┤ ├────────┤

│ m │ │日日日 “aY”│

└─────┴────────┴────────┘

图1

短时记忆

:笋”产;11

三个记忆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2,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即5---9个项目。如果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

或插入其他活动,短时记忆容易受到干扰,发生遗忘。为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可采用组

块的方法,即将小的记忆单位组合为大的单位。如将单个的汉字(人)变成双字的词(人

民)来记,记忆的容量便扩大了一倍。

(2)语言文字的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即容易记住的是语言文字的声音,

而不是它们的形象。

(3)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因而是可以被意识到的。

(4)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机械的复述或运用记忆术所做的精细复述),可转入长

时记忆系统。

(四)长时记忆

1.什么是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

2.长时记忆的特点

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1)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是信息的种类或数量都是无限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有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两类。语义编码是用语词对信息进行加工,

按材料的意义加以组织的编码。形象编码是以感觉映象形式对事物的意义进行的编码。

(3)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当人们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7·

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时,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再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

意识到。 ’

(4)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自然的衰退,或因干扰造成的。干扰又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

抑制两种。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一、思维

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

(一)思维的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

联系。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它能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没有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早起看到雪,判断出昨天晚上下雪了),甚至是根本不能直接感知到

的客观事物(如原子核内部的结构)进行反映。还表现在人能对没有发生的事件作出预见

(如天气预报)。

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它可以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取出来,形成概括性的认识。例

如,从众多物体中抽取出它们的数量形成数的概念;把各种树的共同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

括,形成树的概念。等等。 ,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将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的过程;综合是在

头脑中将事物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是思维

的基本过程,又是思维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方面。

2.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非

本质的属性和特征的过程;概括就是把抽取出来的共同属性和特征结合在一起的过程,概

括得出概念。

3.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对事物进行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的过程;分类是把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

论的思维过程)。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辐合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

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发散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用已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

维)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四)概念的形成

·2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1.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

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

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

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个体越少;概念的内涵越浅,它的外延便越广。

2.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某个概念的过程。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通

过观察的方法进行,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为缩短研究的进程,便于控制变量,心理学家

设计了人工概念。

3.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例如布鲁纳设计的人工概念包括81

张图片,每张图片上都有图形(方和圆)、图的数量和颜色,以及图形边框的数量等几种不

同的属性。图片上的属性的不同结合可构成各种不同的人工概念,例如“两个绿色的圆形”

等。把所有图片放在被试面前,让被试猜出属于主试心目中想的那个概念。被试在猜测的

过程中,通过分析主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便能逐渐猜到主试心目中想的概念。主试通过

对被试猜测过程的分析,来了解被试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

(五)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

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

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

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2.心理学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是为了了解人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

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各种因素,并有助于分析创造性思维所包含的各种心理成分。

二、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则是人的心

理活动的过程。

言语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语言只有得到人们的使用才是活的语言。所以,

不开语言;语言也离不开言语。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叫外部言语,外部言语又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叫内部言语。

(三)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离

言语活动是大脑皮质各个部位共同活动的结果,但皮质的不同部位又有相对的机能分

工,参与言语活动的皮质部位主要的有(图1—12):

1.言语运动中枢:位于左半球的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因是法国医生布洛卡于

1860年发现的,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表达性失语症,即患者虽然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29·

— 躯体运动中枢中央沟 一..—…,一

— 听觉中枢 昕苋饪直堵甲In

图1—12 言语机能联合区

觉性言语中枢

视觉中枢

发音器官正常,但却发音困难、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

2.言语听觉中枢:位于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1874年由德国学者威尔尼克发

现,也称威尔尼克中枢。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接受性失语症,患者的听觉器官尽管

还是正常的,但却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的能力。

3.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者能

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的含义的失读症。

4.书写性言语中枢:位于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这一中枢受到损伤将会发生患

者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的失写症。

三、·想象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想象不同于表象,表

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它并没有创造出新的形象,因此它属于记

忆的范畴;想象是新形象的创造,所以属于思维的范畴。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作用下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例子。心理学现在能够通过仪器,例如用脑电波的变化或眼动仪

测定的眼动为指标,可以准确地检测人在睡眠中是否正在做梦。研究表明,做梦是一种正

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做梦对人的健康没有危害。

幻觉是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

3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在一定目的、意图和任务的影响下有意识地进行的想象。有意想象又分为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表模型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想象。

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和图示,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创造想象。

幻想是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积极的幻想,如理想,对人能起到

鼓舞的作用;没有现实根据,不能实现的幻想是消极的,是空想。

一、意识概述


睡觉的骆驼 2023年5月10日 22:18 收藏文档
随身笔记随身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