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意识和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
(一)意识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如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
优美的音乐),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如觉得舒服,感到饥饿、疲劳);既涉及觉
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
的评价。
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例如,
人们可以有选择的注意,以适应感觉通道的容量;可以利用过去的经验对现在输入的信息
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解释,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等等。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
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如睡眠和梦等。
(二)无意识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如自动化了
的行为就常常不在意识的控制下进行;有时没有注意到某种外界的刺激,但它却对人发生
了影响,也就是既可以有无意识的行为,也可以有对刺激的无意识。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
人的一生大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长期以来人们就注意对睡眠的研究。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用脑电波的变化作为观察脑的活动的客观指标,获得了重要的成果。
脑电波的变化有如下的规律:在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
1卜30赫兹,波幅较小的p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脑电波多是频率为8—13
赫兹,波幅稍大的。波;在睡眠状态下脑电波主要是频率更低、波幅更高的厶波。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
脑电波,在这一阶段里,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约持
续10分钟;第二阶段是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在这一阶段
里,个体很难被叫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波幅
更大,出现厶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当大多数脑电波呈现厶波时,睡眠就进入
到了第四个阶段,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变慢,这一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阶
段。这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90分钟左右。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厶波消
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
现,这一阶段大约持续5—1吩钟。再过90分钟出现第二次快速眼动睡眠,而且时间会比
第一次长。像这样的睡眠周期不断循环,直至醒来,不过,随着黎明的渐渐到来,第四和
第三阶段的睡眠会逐渐消失。
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
人的生物节律都和睡眠有关。睡眠不仅可以使机体恢复机能,而且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睡
眠对机体也起着保护的作用,因为大多数动物在黑夜都要睡眠,人在黑夜也不必觅食、预
防凶猛野兽的伤害或从事其他活动,因而易于保存能量。
(二)梦
因为我们可以用眼动仪来监测人的睡眠,而且知道在发生快速眼动的睡眠阶段会伴随
着梦境的出现,所以我们可以对梦进行科学的研究。
研究表明,如果用眼动仪监测睡眠的话,在眼动活跃的时候叫醒睡眠者,他通常都会
报告说正在做梦。看来人人都做梦,只是有人醒来以后记不起自己做过梦了。梦的内容可
以包括做梦时外界的刺激物,也可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有很多特点,如梦境的
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梦境的不连续性,即梦中
的思想、行为或情景会突然变成与原来无关的其他的思想、行为或情景。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不应该对梦抱有担心的心理。实验证明,如果对快
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
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什么是注意
第二单元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指由于能力的限制,
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
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地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注意能使所选择的对象处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中心,并加以维持,从而能够对其
进行有效的加工。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事
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二、注意的种类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一)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无意注意。
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
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不随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
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学习和工作
来说,它有较高的效率。要充分发挥有意注意的效率,就要加深对活动目的的认识,并要
培养广泛的兴趣和优良的意志品质,加强抗干扰的能力。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
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始是有意注意,通过努力地学习,既熟悉了学习的
对象,又有了兴趣,这时即使不花费多大的意志努力,学习也能继续维持下去,这就成了
有意后的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一)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的范
围。注意的范围受制于刺激的特点和任务的难度等多种因素,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
约是7±2,即5叫个;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4——6个。
(二)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维持的时
间越长,注意越稳定。但是,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
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
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三)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的速度和质量,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这两种活动的态度。注意的
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四)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
活动,如边听讲边做笔记,自拉自唱等。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
一些活动是非常熟练的,甚至于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一般来说,所从事的几种活动
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但不能在同一感觉道,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什么是需要
第一章普通心理学
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有机体的内部平衡状态经常会被打破,这时有机体就会要求恢复平衡,如渴了就需要
喝水,冷了就需要穿衣御寒等,这就引起了人们的需要。
需要都有对象,没有对象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又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
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当旧的需要得到满足,不平衡消除之后,新的不平衡又会产生,人
们又会为满足新的需要去追求新的对象,所以,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二、需要的种类
(一)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它与有机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有着密切的
关系,如饮食、休息、求偶等的需要,又叫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
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
自然需要动物和人都有,但无论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还是就满足需要的方式,人和动
物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人不仅要吃,而且要吃美味佳肴;人不管有多饥饿,在宴席上
他也不会狼吞虎咽。
(二)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可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对社会物质
产品的需要,如对食品的需要,对工作和生活条件的需要等;精神需要是对各种社会精神
产品的需要,如对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对美的欣赏的需要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
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物质产品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人的生理的需要,而且还要满足人审美的
观念;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还得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来保证。
三、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8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可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
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