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动机


┌──┬─┬────┬─┬──┬─┬──┬─┬────────┬─┬────┐

│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 │需要满足紧张减除│ │新的需要│

└──┴─┴────┴─┴──┴─┴──┴─┴────────┴─┴────┘

社会动机的概念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社会动机

第一单元概述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由人的自

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

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

程。见下图: .

动机的功能

动机过程示意图

(一)激活功能 动机激发个体行为,具有推动作用。

(二)指向功能 个体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因而具有目的性。在达到目标之前,行

为不会停止。

(三)调节功能 个体行为在达到目标前,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某一动机

可能被其他动机所置换,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的分类

(一)按性质可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前者由人的自然属性使然?是以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引投的;后者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是后天习得的,因而是人类独有的。自然动

机亦称原发性动机,社会动机亦称衍生性或精神性动机。

(二)按作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人由于有多种需要而形成多种动机,其中

强烈而稳定的称为优势动机;微弱而不稳定的是非优势动机。在个体动机结构中,优势动

机对行为起支配作用。

(三)按个体是否意识到可分为清晰动机,自觉程度较高;模糊动机是无意识的。

·84·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五、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倒U型曲线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但其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一般说

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活动效率最高,动

机水平过低与过高,均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比较简单的工作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

的提高而上升;当任务难度增加时,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 社会动机与社会行为

社会动机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的,与个体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本节涉及的社会动机有亲合动机、成就动机、社会赞许动机。在个体的社会行为中,侵犯

与利他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较多的领域,也一并在此讨论。

一、亲合动机

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最低的

层次。

亲合需要引起亲合动机,而亲合动机导致亲合行为。 ·

(一)亲合起源于依恋 ‘

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

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

状态。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

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

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也难于对双亲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因此,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

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二)亲合的作用

1.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例如爱的需要,交往与尊重的需要。

2.获得信息 人在孤单时信息来源很少,亲合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

息。 ’ 。

3.减轻心理压力 高兴时愿意与他人同享快乐,痛苦时希望他人帮助排忧解难。

4.亲合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如在明显需要亲合行为的情境中,无人作伴,往往使他人

对个体有某种负面的评价。

(三)影响亲合的因素

1.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中,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合动机越强;

悲惨情境也能刺激人们的亲合动机。

社会心理学

对社会隔离(剥夺)者(如单独关押的犯人、遇难船只的幸存者、探险家)的研究表

明,他们由于较长时间的独处,缺乏亲合,往往产生某些心理障碍和精神症状。

2.情绪因素 从亲合产生的心理背景看,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关系。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

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3.·出生顺序 它是影响亲合的一个重要因素。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

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这可能是因为在多子女家庭中,双亲对第一个

孩子关心照料更多,其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大的缘故。

二、成就动机

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即个体在广泛

背景下,追求成功与成就的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动机。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

成就动机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

(一)成就动机的重要性

1.社会的高度发展,人口、资源、经济因素不可或缺,但重要的是全社会的成就动机

较高。

2.经济成功的原因中,成就动机水平居于重要地位。

3.教育中强调成就的倾向,是高水平社会成就的主要因素之一。 ·

(二)抱负水平

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抱负水平代表个体的一种愿望,与个体实际成就可能有差距。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有

密切联系,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如遇事想做、想做好、想超过他

人的,其抱负水平高。抱负水平与个体已往成败经验有关,成功经验可提高抱负水平,失

败经验则降低个体的抱负水平。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目标的吸引力 吸引力越大,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

2.对达到目标所承受风险的估计 很有把握的事与无获胜机会的事均不会激发高的成

就动机。

3.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如果个体成功的主观概率低,达到的目标风险小

的价值也小,此时成就动机的激励作用就小。

4.个体为实现目标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机会越多,成就动机就越强。

以上因素中,个体的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起的作用较大。

(四)培养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成就动机是习得的社会动机,在培养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则目标

1.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即家长对其子女的自

律训练越严格,他们的成就动机就越强。和谐的家庭氛围,指导、劝告式的引导使儿童的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成就动机发展较好,儿童对成功的追求热情较高;而过度管束和限制使儿童独立性发展较

差,往往成人后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为他们缺乏成就需要;因此,从小就应培养儿童

的成就感,这是自我实现者高峰体验的基础。

2.社会环境的氛围对个体成就动机具有深刻影响。麦克利兰研究并测量了三十多个国

家儿童读物中的故事内容所表现的成就动机,认为一个社会形成的高成就动机氛围有益于

个体成就动机的提高。

三、社会赞许动机

个体的许多行为是为了获得他人赞许,即取悦于人。如果个体做的事能获得别人的好

评和称赞,他会有满足感。这类动机称为社会赞许动机。

(一)社会赞许动机的作用

社会赞许动机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发展非常重要,往往产生积极的约束作用。由于看到

他人和公众赞许某些行为方式,也看到他人不赞成的行为方式,于是个体知道了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以及该如何做,从而学到了社会规范,对自己行为有所选择和约束。

(二)社会规范对赞许动机的影响

社会赞许动机是学习的产物。个体在婴幼时期的赞许动机以成人,主要是父母的规范

为标准;在儿童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赞许,即同辈群体的规范的影响往往超过成人。

四、侵犯

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

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

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

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

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而狭

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二)侵犯的原因 、

1.本能论的解释

(1)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使人遵循快乐原则行事,

自我保存本能使人适应环境避害趋利。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来,他指出生本能与死

本能是人类基本本能,两者是对立的。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人只要

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侵

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

冒险等。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社会认可的宣

泄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如体育等。

(2)罗伦茨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医学及生物学奖,1973)的习性学家。他的侵犯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论是从动物习性研究得出的。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

意义很重要。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

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他根据动物习

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

要采取耗散侵犯巳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

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

2.挫折——侵犯学说

1 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这种学说有三个主要观点: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

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如果预期惩罚一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

一定引起侵犯。伯克威茨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即愤怒。

侵犯的发生还与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侵犯,也可以通过新

的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理论观点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侵犯行为的学

习机制是强化、联想和模仿。挫折可能引起侵犯,也可能导致个体的冷漠与畏缩,处于无

能为力状态,这个过程也是习得的。研究表明,习得的无能为力与个体归因有很大关系。

抑郁者倾向于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性因素;非抑郁者则倾向于外部的、

暂时性的和特殊性因素的归因。

五、利他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一)利他的性质

1.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待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2.利他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助人与利他都是亲社会行为,但利他的层次

更高,因为这种行为不企求回报,利他者认为这是其出自内心的义务。

3.利他行为是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人为目标。

(二)利他产生的条件

1.外部因素

(1)自然环境 良好的气候及环境使个体心情愉悦往往增加利他;噪音减少利他。

(2)社会情境

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而且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少。这是由

·88·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于责任扩散的缘故,即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相

反,许多研究表明,独自一人时利他的可能性增大。·

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个体遇事,要对此事的性质进行解释即判断是否属于紧急情况,

是否需要介入,,然后才采取行动。在事件不甚清楚的条件下,个体往往参考在场他人反应

来判断事件性质,这就是情境的社会性意义。

(3)时间压力 当个体时间紧迫时往往难于利他。

(4)利他的对象的特点 对利他者来说,利他对象是外部因素。具有以下特点的人容

易被帮助和救援: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与

有吸引力的人。

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

(1)心境 个体心情愉悦时对他人及事物往往有积极看法,容易导致利他行为的出现。

(2)内疚 个体做错了事感到内疚时,倾向于做些好事加以补偿,以减轻内疚造成的

心理压力;但内疚如果得到表白,心理压力减少,导致利他的减少。

(3)人格 社会责任感与利他行为呈正相关;对他人的同情与理解和利他亦呈正相关。

3.利他技能 懂得如何助人和利他是重要的,为促进利他行为的发展,要使人们掌握

更多救助技能与手段。

(三)对利他行为的解释

1.生物学观点

有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是利他行为,它是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的本能。

至于人类是否存在先天的利他因素,并通过遗传将利他因素传给后代,目前还没有充分的

证据。 ·

2.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人类道德中普遍准则是交互性规范。社会对个体行为有这样的期待:人应该帮助那些

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交互性规范支配社会交换。同时还存在社会责任规范,社会期待人们

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社会交换论认为利他也是一种社会交换。利他者的付出是帮助他

人,其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焦虑的减小。

第五·节 态 度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由态度出发,向内可研究其心理状态,向外则可

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的全部领域和历史中,也许没有一个其他的概

念比态度更接近中心位置。有的学者曾把社会心理学视为研究态度的科学。

一、态度的概念

第一单元态度形成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的客体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它具有评价性。


睡觉的骆驼 2023年5月10日 22:23 收藏文档
随身笔记随身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