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压力,提供每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嗜酒、
烟瘾及药物依赖的控制;性病的防止;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
心理卫生网络等等。
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获
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是大众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实行;其次,有关计划应通过
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心理卫生组织机构来付之实施,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服务机构
广为宣传和强化;第三,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尤其要对社会面的预防工作负责,在政府的
支持和民众的配合下,实行综合治理。
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
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
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
70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
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
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
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
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
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
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
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
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
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
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
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
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
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
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
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
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理咨询师
1.医学标准
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
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
心理疾患。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
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
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
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
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
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
2.统计学标准 ::: · 、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
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
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
是一个连续的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
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
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
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
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
适用的。 ·
3.内省经验标准 。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
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需要寻求
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
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
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
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人
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
4.社会适应标准 ,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
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有之
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
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
而言的。
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郭念锋(1986)认为具体标准一时难于确定,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楚的。为此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7·
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理解心理
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
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
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
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
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苎
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
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
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
认知统一性原则韵丧失。
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
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b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
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
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
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
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
态。 、 ·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
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
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
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
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
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
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
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从静态的角度着,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
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
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
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所以,人在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
生“共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作为比拟。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人的精神属性(如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以及自幼形成的各种
人格特征),与人的生物属性(如遗传素质、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特征、高级神经
活动的类型、维持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和生物免疫系统等等)和社会属性
(对群体和社会的依附性、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物质生产水平、道德伦理
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因素)三者是密切关联的,
为此,心理活动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除了取决于精神属性这内在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受
到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这内外两种因素随时都会经由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
打破心理的平衡状态。 ,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
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
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
关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和被破坏的内在机制,历来有不同的表述: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的情结是后来一生各
个发展阶段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二、“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
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
倾向、不良反应方式,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
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W--S---Ow---R--W的公式,该公式中W是指
环境,S是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是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R是指对环境中某类刺
激的反应,公式中最后一个W,是指受到主体反应影响的发生了某种改变的环境。从这种
意义上来看,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
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对于“潜能”,他们不像行为主义用实
验证明内驱力那样去证明它的存在,而是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潜能”无论在生理方
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马斯洛,1943),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破
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着模糊状态的意识
层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影响而
形成的,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
情绪,如抑郁情绪。
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学者,探索这一问题,如有学者曾提出动机冲突理论(包括双趋
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用于解释心理健康及其被破坏的现象。
历史上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破坏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执真理的一面,均有一定
的临床价值。但是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多地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
法。概括地说,更多地采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念去说明心理健
康被破坏的原因。我们将这种理念具体化,以图示意,作直观的说明(见图4—1)。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9·
应激性身心障碍逻辑图
┌───┬───┬──────────────────────────────┬─┐
│应激源│ │ 生物性 心理性 社会性 │ │
│ ├───┴──────────────────────────────┴─┤
│ │ I I n │
├───┼────────────────┬───┬───────────────┤
│ │ │ │ I │
│ ├───┬────────────┴───┴─────────────┬─┤
│ │ │ —、\/,‘ ; l │ │
│ │ ├─┬────────────────────────────┤ │
│ │ │ │ , \ │ │
│ │ │ │ 生物免疫系统 1 / │ │
│ 中 │ │ │ ; ? r │ │
│ │ ├─┴──────────┬───┬─────────────┤ │
│ │ │ │ │ │ │
│ │ ├────────────┴───┴─────────────┤ │
│ 介 │ │ ————————— - - l │ │
│ │ ├─┬────────────────────────────┤ │
│ 系 │ │ │ 认知化解系统 I 1 ) │ │
│ 统 │ │ │ │ │
│ │ ├─┴──────────┬───┬─────────────┤ │
│ │ │ │ │, 。 ● ● T l/│ │
│ │ ├────────────┴───┴─────────────┤ │
│ │ │ ————————— 1 t l l │ │
│ │ ├─┬────────────────────────────┤ │
│ │ │ │ 社会支持系统 ; ; ; ) │ │
│ │ ├─┴────────────────────────────┤ │
│ │ │ I ! I Ay │ │
│ ├───┴──────────┬───┬───────────────┴─┤
│ │ │ │ ' ' - - │
├───┼──────────────┴───┴─────────────────┤
│ │ —c二———+—),— ● ' ' - , │
│ 临 │ ,十斗气叫·1 │
│ ├─┬───────┬─┬────┬────────┬──────────┤
│ 床 │ │躯体反应 │ │心理反应│社会{三为反应I,│ │
│ │ ├───────┴─┴────┴────────┤ │
│ 相 │ │ \/尸—///‘” │ │
│ ├─┴───────────────────────┴──────────┤
│ │ \ // I I I I I │
│诊临 │ 矫治 诊断 -一一一一一,l』』剑-二 │
├───┼───────┬───┬──┬─────────────────────┤
│断床 │ │ │ │ │
│ │ ├───┴──┤ │
│矫干 │ │ │ 观察、分析 │
│治预 │ │ 干预 │ │
└───┴───────┴──────┴─────────────────────┘
图4-1 9》部压力——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干预措施逻辑图
对上图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对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三种压力可以发
生响应,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这三种刺激可以产生反映。从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
是因为在人的本质中包含有三种基本属性,这类似物理学中的共振或共鸣原理,人性自身
有这三类“固有频率”,所以对这三种刺激可以发生“共鸣”。
上图中,压力是指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
不同强度的刺激。这些刺激并不是独立地、单一化地呈现,它们往往纠合为一个整体,对
人发生作用。
但是,压力作用并不直接产生临床症状,必须经过各种中介因素,压力的结果才会在
人身上体现出来,如图中所列,三类相互联系的中介因素是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
物免疫功能系统。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分为两类,一为正确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认知可
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错误的非科学的认知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社会支持系统的中介
功能也有两个方面,一为人际关系和谐,好朋友多,彼此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
·18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助,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则可以膨胀压力
的强度;生物免疫系统的中介功能同样有两种作用,一免疫功能强,可以积极地抵制或平
衡由压力造成的不正常的躯体变化,使得压力不向躯体化方面发展,二免疫功能低下,压
力便很容易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为心身障碍。
从上述过程来看,所谓外在压力的强度,只是一个相对值,它是依照个体中介系统的
强弱而变化的。
临床症状一旦以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来,下一步就是临床干预,心理
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便由此开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在干预临床表现的时候,
首先是观察和分析症状的性质和对症状分类。但是仅仅依据对症状的观察和分类,并不能
给出准确的诊断,更不能制定出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案。这时,必须把眼光投向压力的来源
和个体的中介系统。思维活动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借助临床经验,可靠的心理学
方法,特别是针对性的心理测量工具,搞清楚压力的性质和相对强度,搞清楚主体中介因
素中各系统的功能水平。之后才能依据从全方位获得的临床资料人手,做出病因诊断,而
后制定合理的咨询方案。
上述文字的表述,其涵义均直观地表现在图中,虚线部分是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在观
察到临床症状之后,将目光和思维活动瞄准的方向。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作为压力源,是直观的、好理解的。惟独精神因素作为压力源,
好像较为抽象。对此,在这里详加说明并举例,以帮助理解。
精神属性是以脑为物质基础,以客观世界(自然与社会)的作用为条件。它的内容全
来自外部世界。也就是说,脑的工作程序正常时,精神活动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全依靠外部
世界,即外部世界的现象和内在运动规律性,就是精神活动的内容和逻辑性。这样说,是
否剥夺了精神活动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呢?否。精神活动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是很明显的。如
个体长期积累的经验可以积极参预个体的认知,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倾向性,依它的
特点可对外部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这种倾向性可以起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按自身倾向性得出的认知结果,又变成人的行为反作用于自然与社
会,使自然和社会承受人的认知与行为的影响,产生局部改变,这就是所谓“物化的精神”
或“精神的物化”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考察精神活动,它就不是消积被动的和僵死的事
物,而是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质的特征的事物。正是它的相对独立性质,使它可以通过经
验形成和认知倾向的形成,影响当前的认知,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独特的影响。对这种影
响的具体过程,可用以下示意图说明(见图4—2)。
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图4—2 精神属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示意图
┌─────────┐
│不泛化:只对特点对│
│象产生退缩反应(含 │
│反向表达,即表面土│
│ 过分“谦虚”) │
└─────────┘
┌─┬─────┐
│ │ 精神属性│
├─┴─────┤
│ │
└───────┘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以下列举一临床案例帮助分析:
一位女性求助者,求助目的:如何摆脱不良情绪。纠缠自己的不良情绪是,“我讨厌一
位女同事,一见到她,甚至一想到她就心烦,不愉快”,交谈内容摘录分析如下:
咨询师:“您对男同事的情绪反应如何?”
求助者:“没有讨厌的情绪。”
咨询师:“对别的女同事如何?”
求助者:“关系很好。”(证明不良情绪未泛化)
咨询师:“最使你不愉快的是什么事物?在什么时候?”
求助者:“是她和领导谈话时,装成孩子样,娇嘀嘀,献殷勤,拍马屁。”
咨询师:“是对所有领导吗?”
求助者:“不,只对女领导。”
咨询师:“还有呢?”
求助者:“还有就是她妈天天打电话给她。她自己都结婚两年了,自己有家,可是她妈
妈还像对孩子那样关心她,可是她反而对妈妈的关心不在意,她妈妈给她打电话时,我一
听见就受不了,必须马上离开。”
分析:求助者讨厌的只是一个人,而且是这个人的特征性的行为,可见这种“讨厌”
他人的心态是局限性的,并未泛化开来。按上图给出的线索,这种不泛化的攻击性质的
“讨厌”,属于竞争性厌恶和“酸葡萄”心态。再向前追索,它归属为嫉妒一类。而嫉妒心
态是与他人比较时发现与他们不同并低于他人时的一种反应。 与他人比较是自我认知的一
种形式,自我认知又是人的精神属性中的一个方面。至此,我们便可看到精神属性确实可
以有负面作用,并能引发人的负面情绪。
为证实上述分析是否符合求助者的实际情况,又有下面的一段对话:
咨询师:“她妈妈打电话时,你自己具体如何想的?”
求助者:“我一听到她妈妈给她打电话,我心理就不是滋味,我想到我妈妈从来就不关
心我。我妈妈常年有神经症,脾气坏,经常指责我,从不关心我……”
咨询师:“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解决你的这种不良心态好吗?”
求助者:“我很愿意接受帮助。”
咨询师:“今天我给你留个家庭作业。你回去后认真回忆一下母女关系,过去发生的各
种事情,包括友好的和不友好的都要写出来,下次再来咨询时,带上你的“回忆录”我们
再深入讨论。”
此案例在后来咨询中,重新按正确的自我评价原则,把自己与别人进行了比较,发现
自己有很多方面比别人强,如学历高,能力强,长相好等等。对自己的遗憾做了正确归因,
理解了妈妈的痛苦,并以极大的同情去对待母亲,在咨询师帮助下,她与原来被她讨厌的
女孩成了好朋友。经常去她家做客,那位女孩的母亲对待求助者也十分关爱。求助者的说
法是:“我好像在和那位女同事共同享受她母亲的母爱。”